欢迎访问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站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教学科研>

基于“职业能力递进”,改革高职专业课程

作者:jingguanxi 时间:2018-12-27 16:28:23 点击:4108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培养和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标准。而从市场来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存在不同层次的梯次结构,无论何种职业从来就没有需求单一的状况,初级、中级、高级,任意一个梯次的技能都可以成为学生入职的门槛。因此,在专业建设上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配套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不同能力层级和不同梯次的人才培养需求。

“职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内涵

    “职业能力”是指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其不仅是指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职业转换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人才的能力渐进发展一般呈现四个显现的能力递进过程,具体到每一岗位而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初学、入门、入行和入职,即岗位认知能力、单项基本操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综合能力四个阶段。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跨越式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职业技能的“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技能拓展—综合技能提高”,是一个逐层递进式的过程。因此,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应当遵循能力递进的特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岗为纲,突出岗位对职业技能的梯次需求,构建课程体系,柔性设置内容结构和教学设计,体现学生职业成长的逻辑,遵循人才的能力渐进发展的规律。

   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单元式”课程体系

    以笔者所教授的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其职业能力分为“室内设计的通识能力—室内设计单项表现与工艺制作能力—室内空间设计与表达能力—室内设计综合创新能力”四层递进式,学生的身份特征也随着职业能力的递进发生转变,即完成“学生—学徒—准职业人—职员”四个身份的转变。因此,在分析了室内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岗位技能菜单及行业、职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可以紧紧围绕“能画图、会设计、精装饰、善工艺”的室内艺术设计综合能力培养总体思路来构建“单元式”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能力单元—表现与制作单元—空间设计单元—综合能力单元”四个对应的单元。这四个单元“相对独立”又“层层对接”,两单元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每个单元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不同,但都是依据职业岗位中的实际任务与职业能力递进的目标进行设置的,顺序安排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专业、由基本到拓展、由单一到综合的分层次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第一层次(入学—学生身份),主要培养学生在职业能力形成和提高过程中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等,可由校内专任教师完成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入门”打下宽厚的基础。第二层次(入门—学徒身份),主要培养学生认识岗位工作内容和流程,能看懂施工图纸,了解目前常用的设计软件及材料,并能借助相关软件进行效果图表现,使用相关材料进行工艺制作能力等,可由校企合作完成学生“入门”教育,为学生“入行”打下基础。第三层次(入行—准职业人身份),通过职业能力和拓展专项演练,参加行业技能竞赛等,培养学生能绘图、会设计,具有独立完成空间创意设计及陈设设计能力,可在项目研发中心由双导师共同完成,为学生“入职”打下基础。第四层次(入职—职员身份),通过综合技能培养课程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立足企业生产过程,全面掌握职业岗位内容,不断提升业务技巧,同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可由企业专项技术人员培养。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程是“地基”,是学生“职业能力递进”得以实现的保障。因为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连续递进的过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为专业技术技能课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拓宽其专业视野,同时也能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认知能力和工具表现能力,为其今后的岗位迁移奠定基础,甚至有的可直接获得职业岗位。因此,专业基础课教学设计也应实行“单元式”教学内容分层设置,给学生传授职业预备知识,夯实基础,这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同时,不断深化基础教学改革,加强基础应用技能的培养,提高专业对接能力,这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职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实施

    首先,配合“职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除了完成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外,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每门课程也要按照“职业能力递进”的思路,制定不同的职业标准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寻求适合“职业能力递进”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

   其次,课程建设要市场化、柔性化。柔性化是指根据市场需求柔性设置课程,不要事先划定更细的专业界限,固化专业课程,使课程动态化,要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同时,课程建设要有配套的师资力量。为保障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多样化的综合性的教学团队,由企业人员及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专兼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

   再其次,课程形式要多样化,关注隐性课程的设置,拓展课程结构。隐性课程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环节,是指规划课程之外的,包括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情境,这些隐性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递进的“助推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增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等,构建隐性平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验、搜集,完善隐性课程。

    最后,还要构建“职业能力递进”的配套考核指标,对学生岗位认知能力、基础操作能力、独立执行能力、综合与创新能力进行阶段性的细化考核,关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举,构建基于职业能力递进的“单一到综合、基本到拓展、最后到综合”的分段考核评价体系。